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直接提及“环保产业”,但与环保产业发展相关的内容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长期向好的政策面没有发生变化。
“无废”理念得认同,固废治理产业得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送审稿)》,并指出,23 年要加快推进危险废物“1+6+20”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也发布《浙江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2—2025年)》,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中有降,利用处置能力富余、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利用处置设施全面升级。
我国目前危险废物的产生量由企业自行申报,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汇总,统计数据并未完全覆盖实际危废产量。因此,过去十年来,危废持续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得推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危废监管政策的逐步加严,使得越来越多曾经未纳入监管统计范畴的危险废物得以显现。
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投资占环保行业整体投入比重不足15%。而在发达国家,固废处理是环保领域投资和产值占比均超过50%的最大子行业。结合我国固废行业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存量需求还是增量需求,行业市场前景都较大。随着政策的加严,危废利用处置领域热度持续攀升,低处理能力利用水平与低处置价格使得政策监管有望逐步关注收集端的提升与产能配置的优化,行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加速整合与盈利修复期。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求突破,能源企业面临机遇
3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快制定修订一批重点领域节能标准。组织实施“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
3月23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国家能源局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并印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
传统能源企业业务结构大多以煤炭、煤电、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业务占比较小。面临双碳目标,过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清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能源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储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碳排放交易、ccus、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能源企业可借助政策机遇,结合区域能源特点、自身发展实际,选择性布局新的业务领域,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独特竞争优势,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企业有望进入产业化元年
国务院总理李强 3月 17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宣布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和国务院机构设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对政府工作作出部署。
李强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做好社会事业发展、疫情防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环境产业不仅仅要进行污染治理,还要对产业、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自身使命可以说是被大大拓宽了:产业的社会关联足够广,垃圾、污水、供水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宽,有形成循环的空间;环境服务的效率提升空间足够大,未来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企业把服务、技术、装备做成产品,并不断开发属于环境产业的产品,建立产品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企业品牌,将产品作为客户特定价值的系统模块,“环保+”将成为企业新业务的探索方向。
中央与地方预算资金有力支持,释放产业发展积极信号
除了政策持续发力,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持续增长,释放了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明确,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较2022年+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较2022年+20亿元),主要支持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9%。2021年以来,生态环保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超过10万人。
在传统业务趋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向着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延伸,产业内涵被扩展,据前瞻分析预测,到2027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超19万亿元,未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也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