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开启绿色新篇
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中国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当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北京的一场重要发布会上,带来了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的重大喜讯——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中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规模宏大、要素完备的监测网络基石
黄润秋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中国已经成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一网络宛如一张严密的大网,将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尽收其中。
其中,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数量多达3.3万多个,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监测网络对全国范围的全面覆盖。它不仅涵盖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让每一个城市的环境状况都处于监测之下,还重点聚焦于关键流域和管辖海域,确保这些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变化能够及时被捕捉。在监测要素方面,更是做到了应有尽有,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都被纳入监测范围。无论是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气,还是肥沃的土壤、宁静的环境,亦或是广袤的海洋和多样的生态系统,都在监测网络的“守护”之中,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数智化转型: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监测方式,以人工采样分析、运行维护为主,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和精细化的监测需求。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蓬勃发展的时代,结合这些先进技术,推进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数智化转型的目标是建立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新一代监测网络,实现“全域感知、人机协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这意味着,未来的监测网络将不再局限于地面,而是向天空、海洋等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体系。通过人机协同,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机器的高效性,实现监测工作的精准和快速。自主可控则确保了监测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智能高效则大大提升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黄润秋形象地将这一新一代监测网络称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版,强调这对整个监测体系来说,将是一次系统性重塑,将为生态环境监测带来质的飞跃。
阶段性成果:数智化转型初见成效
目前,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在监测流程的关键环节,如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已经成功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这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繁琐采样和送样工作,现在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高效完成,分析测试环节也更加精准和快速。
在监测设备的改造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水、大气自动监测站以及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都实现了智能化。智能化的监测站能够实时、准确地收集环境数据,并通过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的智能化,使得设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修复或预警,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监测中断。
此外,还建设了生态环境图谱库、声纹库等。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这些库能够实现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筛查定性。通过对大量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比对,AI技术可以精准识别问题来源,无论是污染源的定位,还是环境异常的判断,都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例如,在大气污染监测中,AI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声纹库中的声音特征,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排放源,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依据。
先行试点与未来展望:迈向更高水平
为了稳步推进数智化转型,目前已经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选择这些地区的监测站进行智能化改造,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监测站改造提供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生态环境部将以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2.0版为抓手,持续提升监测预测能力。这意味着,不仅要进一步完善数智化监测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和预警能力。通过更加精准的监测和预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数智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国将拥有一个更加先进、高效、智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