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logo logo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兰州石化蒸汽系统节能降耗重大突破:能源结构与管理模式双升级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兰州石化蒸汽系统节能降耗重大突破:能源结构与管理模式双升级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了解到,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 “双碳” 目标、工业企业加速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兰州石化作为能源化工领域的重点企业,近期在蒸汽系统节能降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现有蒸汽供应体系的创新性重构与优化,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构建起兼顾经济性与稳定性的高效运行模式,为行业内同类企业的能源优化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此次变革的核心举措,是兰州石化基于对炼油区蒸汽供需格局的深度研判,做出停运公用工程一部 1 号锅炉的决策。该锅炉此前长期承担部分蒸汽供应任务,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与能源效率要求提升,其运行成本较高、产能匹配度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公司将优化重点放在炼油二部 300 万吨 / 年重催装置上 —— 该装置作为炼油区的核心生产单元,具备较大的产汽潜力,通过技术改造与流程优化,可有效替代传统锅炉的蒸汽产能,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重组。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兰州石化蒸汽系统节能降耗重大突破:能源结构与管理模式双升级-

经过为期数月的技术调试与生产优化,300 万吨 / 年重催装置的总产汽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数据显示,装置中压蒸汽产量已稳定提升至每小时 110 吨左右,较优化前提升约 15%;同时,低压蒸汽外送量通过精细化调控,精准维持在每小时 100 吨左右,既满足了炼油区内各生产装置对低压蒸汽的需求,又避免了蒸汽资源的浪费。这一调整不仅实现了炼油区蒸汽系统的整体平衡,更通过 “以产代供” 的模式,降低了对外购蒸汽的依赖,每年预计可减少能源消耗成本超千万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000 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蒸汽系统优化后,炼油区正式开启全新运行模式,这对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兰州石化生产运行部部长赵东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此次调整的核心责任部门,炼油二部首次承担起中压蒸汽保供的核心职责,为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部门已制定多项保障措施:一方面,针对岗位操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员工对蒸汽压力调节、系统故障排查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能力,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考核,合格率达 100%;另一方面,完善实时监控机制,在装置关键节点加装智能传感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对蒸汽压力、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的 24 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参数异常,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操作人员能在 5 分钟内响应处置,确保蒸汽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除了当前的运行保障措施,兰州石化还着眼于长期发展,积极谋划蒸汽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与智能化升级。公司已与西固热电厂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双方将联合成立专项研究小组,重点攻关 300 万吨 / 年重催装置在故障状态下的低压蒸汽应急供应方案。据介绍,该方案将充分利用西固热电厂的备用蒸汽产能,通过建设应急蒸汽输送管道,构建 “双源保障” 体系 —— 一旦重催装置出现故障,西固热电厂可在 30 分钟内启动应急供汽,确保炼油区各生产装置不受影响,有效提升蒸汽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双方还将围绕蒸汽系统优化控制策略展开深入探索,计划引入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历史运行数据的分析,建立蒸汽供需预测模型,实现蒸汽产量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此外,还将推进蒸汽系统与企业能源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蒸汽消耗的实时统计、分析与优化,推动系统从 “被动调节” 向 “主动预判” 转变,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未来,随着智能化管理手段的逐步落地,兰州石化蒸汽系统将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为企业打造 “绿色、高效、智能” 的能源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关注到,此次蒸汽系统的优化升级,不仅是兰州石化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更彰显了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决心。下一步,公司将以此次变革为契机,持续推进能源系统的优化升级,在化工、炼油等更多领域探索节能降耗新路径,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 “兰州石化力量”。

来源:兰州日报

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665 3755

  • 参展咨询

    15202188312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2
  • 主办机构3
  • 主办机构4
  • 主办机构5
  • 主办机构7
  • 主办机构8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
战略资源合作
  • 战略合作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