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logo logo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生态环境部就三项国家监测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全面升级水质及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化体系

生态环境部就三项国家监测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全面升级水质及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化体系

生态环境部就三项国家监测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全面升级水质及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化体系

导读: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就《水质 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等三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标准制定聚焦水质中有害物质监测方法的统一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编码、传输技术的规范化,旨在破解当前监测领域标准碎片化、系统互联互通受阻等核心问题,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标准制定背景:破解监测体系“卡脖子”难题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基石”,其规范化、精准化水平直接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然而,当前监测领域仍存在三大突出矛盾:

1. 水质监测方法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对烷基酚类化合物等新兴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可比性不足,难以支撑跨区域污染溯源与风险评估;

2. 空气质量数据编码混乱:监测点位、设备、指标等关键信息的编码规则缺乏统一标准,出现“同码异义”“异码同义”等现象,制约数据质控与共享;

3. 系统集成成本高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厂商采用多样化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导致系统互联需定制开发,形成“信息孤岛”,增加财政负担。

针对上述问题,生态环境部首次系统性制定三项标准,从方法学、编码规则、传输技术三个维度构建“标准统一、数据互通、管理高效”的监测体系,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三项标准核心内容解析

(一)《水质 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精准锁定“环境激素”污染源

烷基酚(APs)和双酚A(BPA)作为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塑料制品、涂料等领域。其中,壬基酚(NP)年需求增长率达8%,其通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途径进入水体后,可对水生生物繁殖系统造成破坏,并通过食物链累积威胁人类健康。

标准亮点

1. 全覆盖监测范围:涵盖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海水五大水体类型,填补海水样品检测方法空白;

2. 双前处理技术:提供液液萃取法与固相萃取法两种方案,前者适用于各类水体,检出限低至0.003 μg/L;后者虽不适用于海水,但在淡水检测中效率更高;

3. 超灵敏检测能力:在500 mL取样量下,两种方法测定下限均达到纳克级(0.012–0.08 μg/L),可精准捕捉痕量污染物;

4. 强落地性:全国90%以上省市级监测机构及第三方实验室已配备气相色谱-质谱仪,无需新增大型设备即可推广。

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水质监测从“常规指标”向“新兴污染物”延伸,为污染溯源、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编码技术规范》:构建数据“通用语言”

当前,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1,734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但各地平台在数据编码上“各自为政”。例如,某省会城市与邻市对“PM2.5监测设备”的编码可能完全不同,导致数据无法直接对接国家平台。

标准核心

1. 六维编码体系:统一监测点位、设备、指标、时间分辨率、站房信息及数据标记的编码规则,实现“一码通全域”;

2. 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全流程,确保信息可追溯;

3. 动态扩展机制:预留编码字段,支持未来新增监测指标或设备类型的无缝接入。

该规范将打破“数据壁垒”,为构建全国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奠定基础,预计可降低数据质控成本30%以上。

(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传输技术规范》:打通系统“神经末梢”

目前,我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涉及20余家厂商,采用Modbus、HJ 212等10余种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差异显著。某东部省份曾因设备兼容性问题,耗时6个月完成系统集成,投入超千万元。

标准突破

1. 标准化系统架构:明确监测站点、数据采集单元、传输网络、平台服务器的技术接口要求;

2. 统一传输协议:强制采用MQTT或HTTP协议,确保数据实时、稳定传输;

3. 通用数据格式:定义JSON或XML格式的数据模板,消除“方言”差异。

实施后,新建设站点设备互联成本可降低50%,老旧系统改造周期缩短至3个月内,全面提升监测网络运行效率。

三、标准实施路径与展望

(一)公开征求意见:凝聚社会智慧

即日起至202X年XX月XX日,公众可通过生态环境部官网“意见征集”栏目提交反馈。编制组将重点吸纳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设备厂商的修改建议,确保标准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

(二)分阶段推进实施

1. 试点验证阶段(202X-202Y年):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开展标准应用试点,优化技术细节;

2. 全面推广阶段(202Y年起):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考核,强化监管力度。

(三)长远影响:赋能智慧环保

三项标准的落地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向“精准化、智能化、一体化”转型:

· 数据价值挖掘:统一编码与传输技术为大数据分析、AI预警模型构建提供高质量数据源;

· 国际标准对接:部分技术指标已达到或超过欧盟、美国相关标准,助力中国环保技术“走出去”;

· 治理效能提升:通过污染溯源、风险评估的精准化,为差异化环境监管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生态环境监测标准的统一,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此次三项标准的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正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数据基石。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共同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665 3755

  • 参展咨询

    15202188312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2
  • 主办机构3
  • 主办机构4
  • 主办机构5
  • 主办机构7
  • 主办机构8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
战略资源合作
  • 战略合作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