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展了解到,在石化、制造等重工业领域,“能源消耗” 与 “废气排放” 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双重挑战。数据显示,工业生产中约 30% 的低品位余热会随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 这些本可利用的热量,不仅造成一次能源的严重浪费,更会间接加剧环境负担。长期以来,传统余热回收技术要么依赖进口设备、成本高昂,要么节能效率不足,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如何将 “废热” 转化为 “可用能源”,成为工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命题,而在山东烟台福山区的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这一命题正被赋予全新答案。
近日,在企业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一台重达 60 余吨的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完成最后调试,即将发往浙江某大型石化企业。与传统设备不同,这台机组搭载了荏原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能像 “能源捕手” 一样,精准拦截石化生产中原本被浪费的低品位余热,将其转化为满足生产需求的高品位蒸汽 —— 仅此一项技术应用,便可为该石化企业每年减少近千吨的碳排放。

“工业余热回收的核心在装备,装备的关键在核心技术。” 荏原冷热电制冷生产部部长成昊锟的话,道出了企业深耕节能领域的关键逻辑。针对工业场景中低温工况的特殊需求,荏原研发团队历经数年攻关,推出了可稳定制取 - 30℃低温冷冻液的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经第三方检测,该机组相比传统螺杆机组,节能率提升超 20%,且核心零部件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均实现 100% 自主化,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彻底打破了部分高端节能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如今,荏原已形成规模化的节能装备生产能力,每月可量产 40 余台离心机,本月将同步为全国 7 个工业项目提供设备支持,覆盖石化、冶金、电子等多个高耗能领域。不仅如此,依托 1000 多项技术专利的积累,企业已构建起涵盖溴化锂吸收式冷水热泵机组、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冷却塔等六大系列的产品矩阵,可针对不同工业场景的余热特点,提供定制化的节能解决方案,其中溴化锂吸收式产品更是凭借稳定的性能与高效的节能表现,连续 13 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榜首,成为工业余热回收领域的 “标杆产品”。
从江河湖海的水体热能,到地下土壤的恒定温度,再到 3000 米深的地热储备,荏原的研发视野始终紧跟 “余热资源” 的分布轨迹,“哪里有余热,哪里就是我们的研发方向”,公司党总支书记于永刚表示,正是这种 “靶向攻关” 的研发理念,让荏原在 “双碳” 赛道上持续领跑,成为工业节能领域的主力军,成立 27 年来,企业产值实现连续十几年稳步增长,用技术实力证明了 “节能与发展” 可以并行不悖。
在荏原,“节能减碳” 不仅是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更是融入企业血脉的运营理念。走进荏原的厂区,绿色细节扑面而来:车间外的路灯全部采用太阳能供电,无需消耗一度工业用电;屋顶大面积铺设的光伏板,每年可产生数十万度清洁电力,满足厂区内数千盏灯具的用电需求;车间内的运输叉车已全面替换为新能源车型,彻底告别燃油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连员工日常穿着的工作服,也选用可回收再生材质,从细节处践行 “资源循环利用” 的理念。“节能减碳没有‘小事’,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于永刚介绍,企业食堂已完成全面的 “低碳改造”,蒸箱、冰柜等所有高耗能设备均更换为节能型号,每年可减少近百吨的能耗;通勤车辆也在逐步迭代,纯汽油车正被新能源或混合动力车型替代,预计到 2026 年,企业通勤车队将实现 100% 低碳化。目前,荏原已正式启动 “省级绿色工厂” 申报工作,力求通过全流程的绿色运营,为行业树立 “技术开发者 + 实践先行者” 的双重标杆。
荏原的实践,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发展红利,更在工业领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范本。从为单个企业提供余热回收设备,到为区域供冷供热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荏原的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 “节能降耗、减碳增效” 的道路。环保展认识到,在 “双碳” 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工业领域作为节能减碳的关键战场,需要更多像荏原这样的企业 —— 既具备突破核心技术的研发实力,又拥有践行绿色理念的行动自觉。从 “废热生金” 的技术突破,到 “全链绿色” 的运营实践,荏原正以自身的探索,为工业节能与环保事业注入新的动力,也为更多企业提供了 “以节能促发展、以绿色谋未来” 的清晰路径。
来源:大众日报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