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与环保展注意到,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工业变革的核心方向。从传统高耗能产业升级到新兴绿色产业培育,工业领域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实现节能增效与低碳发展的协同推进,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中国工业的责任担当。
区域实践:低碳转型多点突破
各地结合产业特色,探索出多元转型路径。江苏某绿色智慧园区,依托智慧综管系统整合中水回用、光伏储能、余热利用等技术,实现能源精准调控,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近六成;山东港口投用自主研发的氢电拖轮,替代传统燃油设备,年减碳超 1500 吨,推动港口作业绿色升级;河北聚焦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通过高端化、智能化改造,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 309 家、绿色工业园区 21 家,让 “钢铁硬实力” 兼具 “生态软实力”;天津港建成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新能源作业机械占比达 50%,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保持 100%,构建零碳港口运营模式;四川则发力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形成新增长极。

技术创新:破解减碳核心难题
工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 70% 左右,技术创新是减碳关键。北京某钢铁企业通过蒸汽回收利用技术,对生产余热进行循环再利用,年减碳 13.3 万吨,既降低能源消耗,又减少环境负担;宁夏银川布局大规模光伏项目,在荒漠地区搭建 “阳光电站”,将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绿色电能,为工业生产提供清洁动力;吉林洮南甲醇工厂变废为宝,利用农业秸秆、稻壳等生物质资源生产绿色甲醇,实现 “农业废弃物 - 工业原料 - 绿色能源” 的循环闭环。企业层面,东方雨虹打造标杆绿色工厂,废水处理为中水循环用于冷却系统,年节水超百万立方米;厂房设计优先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能耗;包装材料 30% 以上为回收资源,降低原生材料消耗;同时将传统燃气锅炉改造为生物制锅炉,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截至 2024 年底,其光伏电站总装机 100.40MW,全年使用绿电 0.72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 3.86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绿色生产方案。
协同发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我国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双轮驱动,推动工业绿色转型走深走实。一方面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出台专项政策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明确技术路径与时间节点;另一方面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机制,让 “碳资产” 成为企业新价值点,激发市场主体主动减碳的积极性。工业节能与环保展认识到,需进一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加强风电、光伏、氢能等非化石能源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破解 “绿电供应不稳定” 等痛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工业固废、废旧设备等循环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转型主体,需持续提升产品 “含绿量” 与生产 “减碳量”,政企协同推进零碳产业园区、零碳工厂建设,助力工业在绿色转型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源:人民网
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