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泥厂,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机器轰鸣、粉尘弥漫、黑烟冲天的画面,仿佛 “灰色” 是这类企业与生俱来的底色。然而,环保展注意到,在全国生态日当天,当我们走进位于重庆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这种固有认知 —— 干净平整的厂区道路旁,绿植郁郁葱葱;生产车间外,不见丝毫粉尘,各类处理设备在有序运转,偶尔还能看到鸟儿在枝头嬉戏,一幅充满生机的绿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场从 “灰色制造” 到 “绿色制造” 的华丽转身,源于企业与政府的一次创新探索。过去,水泥生产一直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方面,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成本高昂且不利于资源保护;另一方面,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汪庆民坦言,如何实现环保生产、降低能耗,始终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忠县政府也在为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问题发愁。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不断增多,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就在双方都为各自难题一筹莫展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水泥生产需要高温燃烧,而垃圾处理也离不开焚烧环节,那能否将两者结合,让水泥厂 “消化” 垃圾呢?
这个创新设想让政企双方一拍即合。2022 年,重庆海螺水泥正式启动餐厨垃圾处理新工艺的研发工作。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他们设计出一套独特的处理流程:先搭建封闭的发酵池,将餐厨垃圾投入其中,发酵产生的臭气会直接引入水泥窑炉焚烧处理,避免了异味扩散;同时,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为发酵池供暖,大大加快了发酵速度,提升了处理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发酵后剩余的残渣也不会被浪费,而是被投入窑炉充当燃料,真正实现了 “变废为宝”。
2023 年,水泥窑协同处理餐厨垃圾项目成功落地。在此基础上,企业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又陆续研发出处理其它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的技术,让水泥厂的 “环保胃” 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 “生物降解 + 高温焚烧” 的组合工艺,仅需短短两小时,垃圾就能被转化为可用资源 —— 产生的油脂可以替代燃煤,成为水泥生产的燃料;形成的有机肥则能用于农田种植,实现了餐厨垃圾的 “吃干榨净”,彻底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
“自从开展垃圾处理业务,企业每年能减少两万吨煤炭的使用量,节省成本 1500 万元,还能产出上千吨有机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海螺水泥制造分厂厂长易军兴奋地介绍道。
除了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庆海螺水泥还在节能降耗和提质增效上双管齐下。针对传统水泥生产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建设了余热发电站,将窑炉排放的余热转化为电能。如今,厂区超过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都来自这些 “废弃” 的余热,大幅降低了对外部电力的依赖。同时,生产线全面升级,配备了高效除尘设备和脱硫脱硝技术,曾经令人诟病的 “黑烟”,如今已变成符合甚至优于国家标准的 “达标气”,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
环保展观察到,从曾经的 “灰色工厂” 到如今的 “绿色典范”,重庆海螺水泥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高耗能企业也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如今的厂区,不仅是生产水泥的基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为更多传统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来源:新华网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