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驱动制造业升级!智能检测装备加速赋能“智”效提升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下称《指南》)发布至今已满3个月。这份《指南》的出台,犹如在智能制造领域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国智能制造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指明了清晰路径,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智能制造领域犹如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智能检测装备作为智能制造体系中的核心装备,其重要性在这股浪潮中日益凸显,成为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时代浪潮下的核心引擎
在当今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汹涌大潮中,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处长刘昕深刻指出,标准化是推动工业自动化行稳致远、实现产业升级的通用语言和关键基石。近年来,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标准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体系架构日益完善,如同为工业自动化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框架,使得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关键技术标准取得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国际参与度不断提升,让我国在全球工业自动化标准制定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工业自动化、标准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战略引领,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完善标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标准可依;突出创新驱动,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提升标准质量,使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聚集应用落地,让标准真正发挥作用;释放标准效能,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认为,智能制造正从数字化和网络化阶段逐步迈向智能化阶段。未来,加快工业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级、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制造转型,将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他进一步指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有三大要点。
首先,构建基于工业AI的新型智能制造系统是关键。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制造的物化形态,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打造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智能工厂,是构建新型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目标。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实时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学习和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自动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和环境变化,实现高效、灵活、智能的生产。
其次,筑牢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根基至关重要。尽管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推进“AI + 制造装备”“AI + 工业软件”行动,有望实现换道超车。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装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和智能决策的能力;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全方位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是必然要求。这涵盖了设计、生产、供应链、服务和产品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在设计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设计和仿真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在生产环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供应链环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在服务环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产品环节,赋予产品智能功能,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我国在多个领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张相木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制造业在数智化转型道路上的坚实步伐和强大韧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国新办就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7%,基本保持稳定。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数据显示,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8000多,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速发展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智能检测装备作为“工业之眼”与“质量大脑”,承担着质量管控的关键职责,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它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更高端的应用场景和更精密的制造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同精密的仪器,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高端医疗装备制造领域,中广核医疗科技(绵阳)有限公司的质子治疗技术堪称当今全球最先进成熟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之一。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实体肿瘤,通过精确控制质子束的能量和射程,实现了临床工作流的最优化。其产品性能在诸多方面达到业内最优指标,为医院质子治疗临床应用提供了精度高、效率高的精准放疗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在肿瘤治疗领域,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蜀道集团成渝公司的“双目视觉道路智能检测系统”正式投入商业化应用,为道路检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该系统基于AI研发,具备强大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多目标智能识别与多数据自动分析能力。其路面数据信息识别速度高达160公里每小时,较传统人工处理提升约48倍,综合识别准度大于94%。这一系统的应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公路的调查、检测和评定,大大提高了道路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检测成本和安全风险,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方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无人采煤控制装备智能工厂堪称行业典范。该工厂共建设应用6套智能加工系统及生产线、8条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多台套智能专机、1套智能仓储物流系统、1套智能检测系统、1套大数据中心、20余套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先进制造及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智能转型升级。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核心产品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及研发、生产、供应链、服务全业务流程的信息互联互通和高效协同,为无人化智能采煤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投产应用后,产品合格率达到99.61%,关键设备联网率达到100%,工厂智能化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这不仅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推动了煤矿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见中表示,下一步,将在强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矿场景深度融合方面持续发力,重点突破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卡脖子”难题,研发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采掘、主辅运输、通风、供电与供排水、安全监测、煤矿机器人等成套技术装备。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智能化水平,推动煤矿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赵奉杰进一步表示,首先,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短板,探索构建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能检测装备技术体系。这将为智能检测装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其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检测能力。其次,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推动智能检测装备领域攻关成果集成创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智能检测装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再次,引导智能工厂深化智能检测装备应用,提升检测效率和及时性。让智能检测装备在智能工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最后,完善智能检测领域标准,深化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智能检测领域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国智能检测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检测装备作为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