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logo logo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9-1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正在加速!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正在加速!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加速迈向智慧水利新时代

在科技浪潮的汹涌推动下,一场关乎水利行业深刻变革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推进。这一充满科技感的技术体系,作为数字孪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引领着水利行业迈向智能监测感知的新高度,推动着对水利对象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智能监测感知能力持续跃升。

多元设备协同,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

“水利一号”及组网的多颗遥感卫星宛如太空中的“侦察兵”,凭借其广阔的视野和全天候的监测能力,时刻监视着汛旱凌情的变化。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水利信息,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无人机和无人船则组成了“水陆空战队”,在空中、水面和水下全方位守护着河湖的健康生命。无人机可以灵活地穿梭于复杂地形之上,对河湖的水质、水位、岸线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船则能够在水中自如航行,采集水样、检测水质参数,为河湖生态保护提供详细的数据。而巡检机器狗的“上岗”,更是为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支撑。它能够轻松穿越复杂地形,对大坝的各个部位进行细致巡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静在相关新闻通气会上介绍,通过该体系建成了覆盖72类2600万水利对象数字孪生平台数据底板,生成了10米格网精度的全国数字流域水系。这使得多维度掌握河道、水库、蓄滞洪区等流域下垫面、淹没面积、工程险情等动态变化数据成为可能,为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数据支撑。

遥感卫星与测雨雷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涵盖31颗遥感卫星、100余部测雨雷达、4800余架无人机、13.3万处地面水文报汛站、30多万处工程安全监测点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正在告别以往以固定站点和断面为主的监测模式,逐步迈向“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一体化的“立体时代”。

以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水库调度为例,这一复杂调度的安全高效落地,背后离不开“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的硬核支撑。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张防修介绍,通过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无人机等设备,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等手段,获取了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位表现、河势变化等海量一手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条黄河”联动,能够精准预测工程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河势演变趋势。数字孪生水利为河流、水库等打造了精准的“数字分身”,实现了数字化映射、智慧化模拟、前瞻性预演。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物理系统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采集。单一监测感知手段已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全要素、高精度、高频率、连续性”的监测体系作为支撑。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夯基提能。2024年7月,水利部发布《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顶层谋划构建支撑水利多业务的一体化监测感知网,为数字孪生水利的高保真建设运行提供重要算据保障。付静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构成:“天”依托遥感、卫星等技术,实现大尺度全局监测感知;“空”借助无人机、高塔搭载测雨雷达等设备,完成中小尺度高精度动态监测感知;“地”通过地面监测设施设备,聚焦关键区域点位要素的精准实时监测感知;“水”专门针对河湖库水体、水中、水下水利要素的监测感知;“工”则聚焦水利工程内外部要素的监测感知。”天基、空基、地基、水基、工基五位一体的监测网络,从水利行业全局出发,全面覆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水利“2 + N”业务监测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在防汛战场上,及时畅通、直达一线的监测感知数据,可为人员撤离、水库调度、蓄滞洪区启用以及防御预案生成等决策指挥提供坚实支撑,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例如,5月22日凌晨,湖南省桃源县牛车河镇遭遇极端强降雨突袭,在全镇一度断网断电的关键时刻,得益于龙凤山站点新增的北斗卫星信道支持,数据持续传输,助力预警链条不间断。7月3日晚到4日凌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夜雨滂沱,水利测雨雷达实时传输“云中雨”信息,有效研判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提前转移1155户2636人。7月23日至7月30日,海河流域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充分运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强对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立体化监测,提前20小时科学预判新盖房枢纽洪峰流量和出现时间,为两次避免东淀蓄滞洪区启用提供了科学支撑。从苍穹之上到洪浪之下,“天空地水工”各环节在协同中互补融合、在联动中相互校验,以“超前感知”的敏锐,为水旱灾害防御筑起一道更加牢固的安全屏障。

数字孪生平台与智能模型:赋能水资源高效调配

今年春天,西辽河干流水头一路奔涌,抵达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教来河口,与下游河道水体“握手相遇”,宣告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在这场河流复苏的春日“会战”中,“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总规划师林岚介绍,数字孪生西辽河平台实时汇集1.7万余处降水、地表、地下、取用水等监测站点的数据,再通过二维水动力模型推演河道过流能力、线路、水量,以求得调水的最优解。这一体系对西辽河流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监测,努力让每一方水都补到“刀刃上”。

除了护航母亲河复苏,“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还为国家水网调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浙东水网密布着7000余条河流、8类2000余座控制性工程。在这样复杂的平原河网地区,实现水资源多目标精细化调度并非易事。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东引水部主任严雷介绍,通过新建和接入各类监测设施1747处,包括450处水位监测点、76处流量监测点、97处工程运行状态监测、561处取用水户监测等,浙东引水工程初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网“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这一体系为14个浙东引水特色水网专业模型和3个智能识别模型提供精准算据支撑,如同为工程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水资源统筹利用、高效配置与安全可控。

在水资源管理领域,智慧化监测技术正持续延伸应用触角。重力卫星技术应用于地下水储量变化反演,能够准确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在线监测计量体系为用水计量装上“精准标尺”,确保用水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量子点光谱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水质污染问题。全维度感知,让水资源管理如臂使指,为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筑牢基础。

热成像与智能监测技术:守护河湖健康生命

长江湖北黄冈段,矗立江边的通信铁塔架设热成像设备,成为守护河湖的“千里眼”。它能够穿透浓雾和夜色,实时监控着往来船只,精准打击非法采砂等破坏行为。湖北省黄冈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徐正勇介绍,当船只一段时间内速度接近于一定低值,且船只持续存在热点时,智慧水域管理平台会自动判断为违法采砂嫌疑并预警。同时还会对采砂船进行抓拍、实时弹窗预警和报警录像,为后续的违法取证工作提供依据。依托热成像等先进技术,黄冈智慧水域管理平台目前已成功制止近百起非法采砂行为,并对多起案件完成取证与立案。

如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北斗卫星、无人机、激光雷达、视频智能识别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甘肃,技术人员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多时相影像分析技术,捕捉到位于武山县某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违规采建的完整过程,并通过算法生成带有坐标定位、面积测算的可视化证据链。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14架无人机搭载AI(人工智能)识别模型,编织起严密的智能巡查网络,覆盖越城区90%以上的水域,每月减少基层河长人工巡河2286人次。近日,水利部部署实施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明确提出应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北斗等技术,强化河湖库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一张贯通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全链条的监测感知网,正在加速布局。

机器狗与机器人上岗:护航工程安全运行

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4公里长的大坝廊道里,一只银白色的机器狗化身水库“巡检员”,灵巧地腾挪四只仿生关节足,对监测设施和渗漏、排水等情况开展细致巡检。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枢纽中心工程师陈虹余介绍,这只机器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多种功能传感器,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廊道结构安全,精准排查裂缝、渗漏、积水等异常情况。通过在“大脑”里植入水库大坝的数字孪生体,加上持续学习的AI算法,机器狗的主动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9.5%。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天空地水工”这个“大家族”里的各个成员正各司其职,全方位守护水库和大坝安全。4000多个安全监测点在施工期间同步布设,涵盖监测变形、渗流等20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磁吸爬壁式智能无损检测机器人与全域爬壁巡检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坝顶门机等焊接质量检测以及主坝坝体、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背包式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结合即时定位和地图创建技术,能快速同步获取360度高清全景图和测绘级三维点云。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渗流渗压、位移形变、应力应变等工情险情要素的实时精细监测感知,是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国已累计完善425座大中型和5.1万余座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在黄河古贤等12个水利枢纽工程开展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堤防智能巡检、智能石头等新技术得到成功应用。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还广泛应用于农村水利水电等领域。山东位山灌区建成集卫星遥感、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余处高清视频监控等于一体的“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系统结合灌区20多年灌溉试验积累的长序列观测数据,能够分析预测灌域内主要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最优灌溉日期、灌溉量及作物产量。

全方位、全覆盖、全要素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将守护江河湖库的感知经纬逐步加密,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水利业务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指出要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强化监测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河湖水资源动态监测分析。水利部将继续完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不断夯实监测感知技术、环境、制度、标准等基础保障,加快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为水利治理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撑,引领水利行业迈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新时代。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665 3755

  • 参展咨询

    15202188312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2
  • 主办机构3
  • 主办机构4
  • 主办机构5
  • 主办机构7
  • 主办机构8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
战略资源合作
  • 战略合作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