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与环保展注意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工业基地,通过制定系统性能效标准和智能化工具,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绿色升级的新路径。近期推出的《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25版)》及其配套的数字化应用,正在为传统工业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这部华中地区首创的综合性能效指南,构建了覆盖150个工业行业、94类产品及1107种设备型号的三级能效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标准,该指南创新采用“基准值+引导值”双轨制,设立“准入水平、节能水平、先进水平”三级梯度,为企业提供从设备选型到生产工艺的全流程能效提升方案。
指南的价值不仅在于标准制定,更在于应用转化。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联合技术团队开发的“能碳通”AI交互平台,依托大模型技术实现语音智能查询,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能效对标流程压缩至1分钟内完成。这项技术突破使能效管理从周期性检查转变为实时动态优化,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能效管理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

在实践层面,武汉电气智慧园区的案例颇具代表性。通过“能碳通”对光伏储能系统进行运行策略优化,该园区光伏发电利用率提升10个百分点,日均新增发电量800度,年减碳量约126吨。同时,基于系统提供的设备能效阶梯对比,园区淘汰了多台高耗能设备,新采购的一级能效空压机预计年节电可达1万度。
这种“标准+智能”的创新模式正在产生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武汉钢铁行业吨钢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1%,光纤、锂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耗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25年上半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远超工业平均水平,其中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增幅均超20%,展现出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了解到,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效指南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绿色导航”,将碳约束转化为清晰的技术路径。未来,武汉将构建“宣贯+智能+产业”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通过专项培训、数字化传播和智能工具升级,持续深化能效管理创新。重点将探索建立碳效评价体系,力争形成可推广的“武汉经验”,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工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来源:中国发展网
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