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

logo logo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2026年6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总站发布《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试行)》,重要点位每2小时监测1次

总站发布《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试行)》,重要点位每2小时监测1次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筑牢水环境安全防线

2025年8月22日17时37分,一则重要消息引发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关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式发布《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污染方面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该《指南》明确规定了水质预警监测、排查溯源、应急监测程序等一系列重要要求,其中重要点位每2小时监测1次的规定更是备受瞩目,消息发布后迅速获得283次点击分享,足见其受关注程度之高。

出台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工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涉重金属污染事件因其危害大、影响持久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此类事件,进一步提升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能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和精心编制,适时推出了这一《指南》。其核心目的在于规范应急监测工作,确保在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大程度降低事件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指南》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指南》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水质预警、排查溯源、应急监测工作程序等多个关键方面。它详细规定了涉重金属污染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总体要求、水质预警、排查溯源、应急监测工作程序以及应急监测终止等技术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

从适用范围来看,《指南》主要适用于因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涉重金属物质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的涉重金属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对于未启动应急响应的敏感环境事件,也可参照执行。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该《指南》并不适用于辐射事故、海洋重金属污染事件等的应急监测,相关应急监测工作可参照其他专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执行。这种明确的适用范围界定,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应用《指南》,提高应急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体要求:精准高效支撑应急决策

《指南》提出的总体要求,为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在于规范应急监测工作,严格遵循“快速及时、准确可靠、数据说话、支撑决策”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应急监测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在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及时获取准确的数据,并通过科学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指南》强调落实地表水应急监测“13353”工作要求,实现重要点位每2小时监测1次,并在2小时内出具监测数据。这一严格的时间要求,确保了应急监测的时效性,使决策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污染动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明确重金属应急监测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应急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为高效支撑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质预警监测网建设:构建安全预警防线

水质预警监测网建设是《指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在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前或初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后续的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对于跨界、饮用水水源地、涉重金属高风险和风险源集中分布河段等重点水体,应参考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应急预警监测网建设。在选择预警监测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污染风险,优先选取风险较高的特征重金属指标进行监测。在监测方式上,预警监测应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方式。自动监测具有实时性强、连续性好等优点,能够及时捕捉水质变化情况。

监测断面(点)的布设也至关重要。原则上,监测断面应设置在风险源下游、距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入库口)上游不小于2小时流程河段、跨地市级行政区边界。若风险源位于饮用水源地上游不足2小时流程的河段内,监测断面则应布设在该风险源下游合适位置。对于采用手工监测的情况,预警监测重点对象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

在监测频率方面,自动监测一般每4小时监测1次,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监测;手工监测则需在采样后24小时内完成全部重金属指标的分析工作,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排查溯源:精准定位污染源头

当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后,快速、准确地排查溯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明确了详细的排查范围和方法。

对于河流型突发环境事件,排查范围主要包括风险源入河排污口以及上、下游河段;风险源至预警断面之间的河段,以及沿途汇入的支流;预警断面下游可能受影响的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点。而对于湖库型突发环境事件,排查范围则涵盖汇入湖库区域内的河流、沿岸排污口、沿岸雨水排口、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湖库下游出水口等。

在排查方法上,首先应对排查范围内的所有监测断面开展1次全面监测。为提高排查效率,通常可采用便携式或车载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具备条件的单位,应优先选用车载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这种设备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重金属污染物。此外,有条件的单位还可采用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进行辅助采样,这些先进设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快速获取样本,为排查溯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应急监测工作程序:科学有序应对事件

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是《指南》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了应急监测的各个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在实验室布设方面,对于污染带长度超过50公里的河流型环境事件,以事件发生地为起点,原则上每隔30 - 50公里布设一个现场实验室或应急监测车。这样的布设方式能够确保在污染带沿线及时开展监测工作,获取全面的污染数据。

监测方法和设备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现场应优先采用车载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 MS)进行监测,这种设备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出重金属含量。便携式监测模块(仪器)则作为补充,在车载设备无法到达或需要快速初步监测时发挥作用。

质量控制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指南》明确规定,在应急初期,应选用监测速度快的监测设备,以便迅速获取污染大致情况;而在应急中后期,随着对污染情况了解的深入,应选用定量准确的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精确性,为后续的环境修复和责任认定提供可靠依据。

结语

《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发布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为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严格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切实保障我国水环境安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形势的变化,还应及时对《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 参观咨询

    400 665 3755

  • 参展咨询

    15202188312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
  • 主办机构2
  • 主办机构3
  • 主办机构4
  • 主办机构5
  • 主办机构7
  • 主办机构8
协办机构
  • 协办机构
战略资源合作
  • 战略合作

@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6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