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生态日:数智赋能,共筑生态新未来
2025年8月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这一天,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道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深刻领悟着这一科学论断的丰富内涵,更欣喜地看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生态环境监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数智化转型,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的思想盛宴
每年的8月15日,是我国设立的全国生态日(National Ecological Day),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设立全国生态日,旨在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让这一科学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25年的全国生态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它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科普讲座、组织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时代浪潮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生态环境监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正在向数智化方向加速转型,为提升监测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策引领:擘画现代化监测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润秋部长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立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准确分析、精准预测的能力,持续提升从山顶到海洋的一体化监测能力,全方位、全地域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这些政策要求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为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政策驱动力。
数智赋能:提升一体化监测能力
数智化转型是提升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升级改造,能够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态势感知、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和监测监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在大数据方面,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水质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等。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生态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历史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提前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
物联网技术则实现了监测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实时传输。通过在监测站点安装各种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生态环境数据,并将其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例如,在水质监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一旦发现水质异常,能够及时发出预警,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将监测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可以防止数据被篡改和伪造,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则是数智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可以对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实现自动识别、自动分类、自动预警等功能。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出森林砍伐、水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遥感监测:多元立体的“生态慧眼”
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网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发力点。目前,遥感技术已进入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全谱段、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和应用阶段,初步形成了卫星、无人机、走航、地基观测、地面验证等多元化、立体化、协同化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监测周期短、数据获取能力强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大范围生态环境的宏观监测。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全球森林覆盖变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无人机遥感则具有灵活性强、分辨率高、可快速响应等特点,适用于对局部区域进行精细化监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宝兴等地,无人机遥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草原生态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走航监测是一种移动式的监测方式,通过搭载各种监测设备的车辆或船舶,在行驶过程中对沿途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走航监测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数据,及时发现污染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为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地基观测和地面验证则是遥感监测的重要补充,通过在地面设置监测站点,对遥感数据进行校准和验证,提高遥感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遥感监测领域的数智化转型,还需要不断推广试点示范,完善多元、立体监测体系,加快形成天地一体、央地联动、智慧高效的遥感监测新模式。通过加强卫星、无人机、走航等不同监测手段的协同配合,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分析,提高遥感监测的综合效能。
AI赋能:开启监测新质生产力
Deepseek等智能模型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轰动,大数据、大模型等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之一,正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强化基于AI的新型感知技术应用,建设形成以数智化为标准的国家网,将促进国家网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基于AI的新型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的智能感知和实时处理。通过在监测设备中集成AI芯片和算法,可以使监测设备具备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的能力,自动识别生态环境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基于AI的传感器可以自动识别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并根据预设的阈值发出预警信息,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AI技术还可以用于生态环境模型的构建和模拟。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和AI的生态环境模型,可以模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AI模型可以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不同减排方案的效果,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望未来:共筑生态文明美好家园
2025年全国生态日的到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下,生态环境监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我们有望建立起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价值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数智化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社会公众应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以此次全国生态日为契机,携手共进,积极拥抱数智化转型,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