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臭河”到“幸福河”:包头二道沙河的华丽转身与生态蝶变
盛夏之际,当炽热的阳光倾洒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大地上,二道沙河宛如一条灵动的绿丝带,蜿蜒穿过城市。河畔,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与碧波荡漾的河水共舞;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水面上,水鸟翩翩起舞,时而轻盈地掠过水面,时而优雅地停歇在浅滩;河岸边,游人悠然漫步,或驻足欣赏美景,或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能想到,这条如今令人陶醉的“幸福河”,曾经竟是一条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它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包头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范例,更是这座城市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见证。
窘境:先天脆弱叠加污染重负,水生态岌岌可危
时光回溯到过去,二道沙河的景象与如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驾驶出租车长达16年的刘师傅,对这条河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回忆道:“早些年,这地方根本没人愿意靠近。河水又黑又臭,就像一潭死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每次开车路过,都得赶紧关紧车窗,不然那股难闻的味道就会钻进车里,让人难受得不行。”刘师傅的这番话,也是众多市民对曾经二道沙河的共同记忆,它如同一道沉重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北方工业重镇,凸显出当时包头市面临的水环境困境。
包头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本就恶劣,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这里平均年降水量仅有304.9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水资源显得弥足珍贵,而水生态的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道沙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承担着接纳包头市雨洪水的重要任务,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区域入黄排污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包头市于2012年在全市排水系统的末端建设了唯一的综合性入黄排污口——尾闾工程。这本是一项旨在改善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项工程却未能彻底改变二道沙河“排污”的功能属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的不断扩张,大量的污水和污染物源源不断地排入二道沙河,使得这条河流日益不堪重负。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和杂物,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而大量死亡,原本栖息在这里的鸟类也纷纷远离。二道沙河入黄口断面水质一度沦为劣V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更直接威胁着母亲河黄河的生态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包头市深刻认识到,二道沙河的生态恶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带来了连锁反应,如果仅仅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理方式,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这才是解决二道沙河问题的治本之策。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文彬坚定地表示:“我们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二道沙河等重点河湖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还城市一片碧水清流。”
攻坚:“三水统筹”破局,源头活水重焕生机
治理二道沙河的决心,体现在包头市真金白银的投入上。为了彻底改善二道沙河的水质,包头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资金,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包头市开出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系统药方,其核心是控住源头、高效治理、循环利用,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全面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污染源、提升水环境质量。而首要之举,就是向污染源头“亮剑”。
为了精准打击污染源头,包头市全力推动钢铁、稀土等重点行业实施废水资源化改造。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对排污企业的严格管控,将接入尾闾工程排污企业从8家精简至3家。这一举措成效显著,每日排入二道沙河的废水量锐减超过10万吨,从源头上有效减轻了二道沙河的污染负荷。
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包头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新建了3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对原有的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升级,并铺设了265公里再生水管网,构建起“厂—企—河—绿”循环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年减少尾闾排水达2000万立方米。包头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李陶珂介绍说:“通过这个循环体系,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一部分可以回用于企业生产,另一部分则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既减少了污水排放,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工业废水治理向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包头市的企业并没有退缩。作为地方重点企业,包钢集团率先行动,投入重金开展治理工作。他们建设了国内钢铁行业首例大规模浓盐水“零排放”项目——包钢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采用“深度处理回用+蒸发结晶分盐”的梯度利用工艺,每小时可让350立方米污水变清水。走进包钢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区,只见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变成了汩汩清水,通过管道不断输往生产一线,成为包钢集团的“第二水源”。包钢节能环保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飞飞自豪地介绍:“通过这个项目,95%的废水可转化为优质再生水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黄河新水近300万吨;剩下5%的高浓盐水,则被提炼成高纯度工业盐回收再利用,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城镇污水处理也同步升级。2024年,完成提质扩容的万水泉水质净化厂正式投入使用,其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7.5万吨跃升至15万吨。经过深度处理,各项出水指标显著改善,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指标分别降至24.18mg/L、0.06mg/L,远低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再生水回用率也达到了85%。万水泉水质净化厂厂长关辉表示:“这些再生水已成为支撑工业、浇灌绿地和补给生态的‘源头活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三水统筹”的引领下,包头东方希望铝业、国能神华包头分公司、华电包头分公司等企业纷纷跟进,通过实施废水资源化项目,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有效减少了对二道沙河的生态环境影响。
蝶变:碧水清流还复,人水和谐共生新画卷
污染治理是改善二道沙河水生态环境的基础,而生态修复则是让这条河流重焕生机的点睛之笔。为了彻底擦去二道沙河的“黑臭”印记,包头市投资3.4亿元对二道沙河实施系统生态修复工程。
这项工程聚焦多个方面,全面发力。首先,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历史淤积的泥沙和杂物,畅通水系,提高河水的流动性,从而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重点修复入黄口上游5.6公里河道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入黄前最后屏障的净化、涵养和保育功能。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等方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增强水体的生态功能。
在河岸生态修复方面,大规模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同时,建设生态护岸,采用多种方式固土护坡,如植草护坡、石笼护坡等,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为生物营造了多样化的栖息地,为市民打造了亲水空间。
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合力,催生了二道沙河的华丽蝶变。监测数据显示,2020—2024年,二道沙河入黄口氨氮、硫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超30%,全盐量减少33.28%。2024年尾闾工程出水水质指标较2020年实现断崖式下降,氨氮降幅高达87.1%,硫酸盐下降45.6%,化学需氧量降低41.3%,氯化物和全盐量也均下降33.3%,日均排水量再减6万吨。
“自2023年9月以来,二道沙河入黄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包头市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排名大幅跃升,从2022年的第15位跃居2023年的第7位。更令人欣慰的是,黄河包头段水质自2016年起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李陶珂兴奋地介绍,“Ⅱ类地表水属于优良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适合大部分水生生物生存,意味着黄河包头段水质稳定,这为全市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治水模式创新方面,包头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后,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3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75%提高到87.5%,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如今,清澈的二道沙河蜿蜒流淌,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联起黄河文化景观带。刚跑完步的市民刘丽,边做拉伸运动边笑着说:“现在的二道沙河,水清岸绿,越来越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了。每天来这里跑步,感觉心情特别舒畅,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了。”孩子们在河畔嬉戏玩耍,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悠闲地闲聊,享受着惬意的时光;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打卡,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昔日的“龙须沟”,已然蜕变为滋养城市、惠泽民生的生态廊道和幸福河湖。
二道沙河的涅槃重生,是包头这座传统工业重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一湾碧水穿城而过,不仅映照着包头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坚定决心与扎实成效,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守护黄河安澜贡献了宝贵的“包头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包头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二道沙河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黄河之畔,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