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长超两成,工业热泵的加速键全面启动
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工业热泵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3版)》到《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5)》,热泵行业在工业热泵这一重点领域的标准不断更新与完善,如同为工业热泵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坚实的框架,推动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下的热泵使命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推行“双碳”目标已迫在眉睫,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热泵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凭借其在建筑、工业、农业、交通等众多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性,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工业领域,我国工业热泵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24年工业高温热泵市场逆势增长18%,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25%。然而,目前近50%的工业能耗以废热形式排放,而工业热泵在整个工业用热场景中占比低于1%。这一鲜明的对比意味着,工业热泵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工业热泵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025白皮书发布:标准升级引领行业发展
7月底,“2025中国热泵行业年会暨第十四届国际热泵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会上,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重磅发布了《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5)》。这是继《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3版)》后的又一次深度优化与升级,是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及企业单位积极联合推动的重要成果。
尽管目前工业热泵的市场渗透率较低,但此次相关标准的升级意义重大。它将进一步释放工业热泵市场的活力,为热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标准的完善如同为工业热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市场秩序,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消费者对工业热泵的信心,从而推动工业热泵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我国工业热泵:潜力无限,前景广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热泵市场,2024年便占据了全球销售的30%。尽管部分细分市场在年底有所放缓,但热泵销售与2023年几乎持平,增速在全球中较为显著。在具体机型方面,我国空气源、水源、地源、吸收式等4类主流热泵机型过去十年总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6%,2024年总产量占全球50%以上。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在热泵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市场空间。
工业用热领域的广泛应用
工业生产用热一直是我国能源使用的重要部分,热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涵盖了纺织业、化学品制造业、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多个细分领域,应用相当广泛。
在纺织领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处长张中娟指出,纺织领域的能耗问题备受关注。在2023年中国19个典型用热工业部门200度以下的热泵供热潜力分析中,纺织排在首位。纺织细分行业中,印染行业、化纤行业等工艺段的蒸汽消耗占比高达50% - 70%。在印染生产工艺中,退浆、煮炼、漂白、染色、水洗、烘干等工艺均有用热需求,需要大量的热水与蒸汽。因此,热泵在纺织领域的热水、蒸汽和发电等方面应用潜力不容忽视。
在石化化工领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处长李淼提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增速趋缓但总量较大,节能提效压力很大。工业热泵将为石化化工领域精细化工提供高效环保的热源解决方案。其中的炼油、乙烯、合成氨、甲醇、现代煤化工、氯碱、电石、磷铵是碳排放量主要贡献领域,前十大重点子行业碳排放约9亿吨,占全行业碳排放比例约2/3。工业热泵的应用将有助于这些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技术突破与创新优势
在工业热泵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尽管市场渗透率低,但高温热泵等技术体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我国热泵制造企业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加强,技术实力持续提升,在各国竞相角逐的高温工业热泵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率先实现了200摄氏度以下高温蒸汽的稳定供应,并成功应用于酿酒、制药、化工、金属加工等行业。而且未来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根据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预测,考虑200°C以下的热汇温度,基于COP平均值3.275,工业热泵每年可节能51.121亿GJ,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方面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
国家政策:为工业热泵发展保驾护航
为切实推动热泵在工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培育热泵绿色低碳产业,国家在今年推出了多项利好政策,加速热泵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热泵产业到2030年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30年,热泵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20%以上”。除了具体的能效指标提高外,《行动方案》还针对推进热泵在工业领域应用做了具体要求,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使用热泵装置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废气等余热资源,结合石化、纺织、食品加工等不同行业特点拓展热泵应用场景。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70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大规模部署高效热泵,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热泵的高质量发展。政策聚焦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加快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
国家将工业热泵的支持与推进提到了重要日程上,为推动工业热泵的市场渗透率扫除了相关难题。余热回收、石化、纺织、食品加工等领域也将是工业热泵发展的重要增长方向,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引。
产学研结合:加速工业热泵发展进程
最新公布的《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5)》由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联合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及企业单位共同编撰,是热泵行业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成果。此前,行业还开展了两次相关的研讨会,分别是3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5)研讨会”和5月16日在太原召开的《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5)》第二次研讨会。
《工业热泵应用发展白皮书(2025)》与《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3版)》相比,有了诸多新变化。它主要是对《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3版)》进行精细梳理完善,剖析前沿技术、更新陈旧阐述、校准拓展数据,以贴合行业发展需求与理论前沿。同时,聚焦《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2023 版)》的迭代升级工作,深挖前沿,新增技术产品;复盘工程案例,核算回收期、完善体系,强化实践指导力。实际意义上,《工业热泵应用发展白皮书(2025)》将继续发挥2023版对工业热泵的市场普及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适应当下反映当前工业热泵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突出工业热泵在众多技术应用中的显著优势,进一步规范工业热泵体系,树立权威标准。
企业贡献:提供案例与建议
在两次研讨会上,美的楼宇科技、诺通科技、蒙特、慧朗能源、双良节能、谷轮、迪森、天加、海信日立、纽恩泰、新南阳、英创、瑞士EBP、Apple(中国)等企业作为参编单位提供了工业热泵相关应用案例,为建立工业热泵技术标准等提供了建议,体现了企业对工业热泵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贡献。
例如,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工程师李凡做了关于《热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的分享,主要通过锂电池制造、饲料烘干、挂面烘干、超高温热风机热水应用等相关案例介绍,提出工业领域热泵的应用全年运行时间长,投资回收周期快,以及进一步拓展工业热泵应用场景需要具备的条件。
领先品牌:技术与方案引领发展
热泵行业领先品牌提出的技术与方案体现了工业热泵市场潜力逐步释放的可行性,彰显了对工业热泵领域研发与应用上的独特贡献。比如海尔智慧楼宇的130℃复叠蒸汽热泵,覆盖55℃ - 120℃温度段,综合COP达9.0,成本较传统方案节省30%,适用于工业余热回收场景;格力研发的140℃ + 工业大容量高效高温离心式热泵机组,采用双压缩机串联四级压缩技术,最高可制取140℃热水,满足非流程工业用热需求;美的推出的130℃超高温单机双级变频离心工业热泵和150 - 200℃超高温双级磁悬浮水蒸气压缩机,采用环保制冷剂,能效比高,可实现工业锅炉高效替代。
释放潜力:迈向万亿级市场
我国工业热泵发展前景广阔,根据《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30年,热泵市场销售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产品能效提升20%以上。随着热泵技术将在工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上,万亿级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虽然目前我国工业热泵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国家大力支持的纺织、石化化工、余热回收、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将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增长方向。并且我国工业热泵在高温热泵等关键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行业领先品牌推出的技术成果及解决方案,进一步证明了其可行性。
国家方面,《行动方案》《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直接为工业热泵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指导。同时,热泵产学研用多方联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热泵标准的更新与完善,《工业热泵应用发展白皮书(2025)》便是工业热泵发展顺应行业最新需求更精细化的标准升级。
各方若能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把握政策机遇,通过发挥工业热泵技术在众多技术应用中的显著优势,将有望提高工业热泵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推动热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开启工业热泵的万亿级市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