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劲吹:国家能源局力促工业企业/园区高效热泵大规模部署
近日,国家能源局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70号建议给出了详尽答复,这一答复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工业能源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其中,明确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聚焦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大力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全力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有序推动工业用能向低碳转型。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高效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用能变革刻不容缓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工业用能的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已然成为工业领域加快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任务与重要举措。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用能模式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制约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工业用能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工业领域新能源开发应用:多管齐下促发展
政策引导:为新能源发展指明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工业领域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强产业布局指引。通过发布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能源装备的发展和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这些政策大力倡导发展智能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旨在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例如,在一些工业园区,通过建设智能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储能装置,实现了园区内部分能源的自给自足,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
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
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加快光伏、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关键信息技术、重点终端应用的融合创新。同时,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破,巩固产业竞争优势。通过遴选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加快推广一批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清洁低碳氢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等新技术、新装备。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企业、园区实施用能低碳化改造升级。比如,一些钢铁企业引入高效热泵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扩大应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遴选发布19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这些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结合《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实施,培育推广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同时推进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数字化布局。例如,某建材园区通过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装置和园区内的用电负荷有机结合,实现了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了园区的能源自给率和可靠性。
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管理:灵活选址助力乡村振兴
分散式风电开发具有选址灵活、应用场景广、靠近负荷中心等显著特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发改能源〔2024〕378号),明确提出优化审批程序,鼓励各地对“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项目探索试行备案制,结合实际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同一个行政村或临近村联合开发的项目,统一办理前期手续,大大简化了项目开发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分散式风电在农村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分散式风电持续健康发展,让清洁能源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绽放光彩。
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创新模式满足绿色需求
支持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满足企业提升绿电消费、降低碳排放需求,是当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2025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明确绿电直连模式的定义形态、建设要求、运行管理和权利义务。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用电负荷就近就地消纳新能源的优势,更好满足了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一些大型数据中心通过采用绿电直连模式,直接使用周边新能源发电,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还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形象。
此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电网等模式对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区条件,积极探索相关模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某地区通过建设智能微电网,将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储能装置和本地负荷有机结合,实现了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和能源的自主可控。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化配电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展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模式,进一步围绕智能微电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制定相关政策,激活配电侧活力,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利用水平。
国家能源局的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工业领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用能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高效热泵等先进技术装备将在工业企业、园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将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