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与环保展了解到,科技手段在北京生态治理中获得了深度应用。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与全链条治理融合,北京市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PM2.5来源解析技术、智能监测网络等创新成果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核心驱动力。
PM2.5源解析技术引领精准治污
"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污染源头。"专家指出。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北京市开创性地建立了综合源解析方法学体系,分别于2014年、2018年和2021年完成三轮PM2.5来源解析,首次实现区域传输影响的量化评估和污染行业的精细化解析。该技术通过整合多种监测手段与先进模型,精准识别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等主要污染贡献源,为后续治理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显示,当前北京市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这项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0余个重点城市,成为区域大气治理的重要参考工具。

智能监测体系构建治理新格局
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关注到,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北京市建成覆盖"天-地-数-电"四位一体的智能监测网络,创新开发"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该体系通过20余万个智能感知节点和20多种核心算法,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推送大气、水、土壤等领域问题线索1.6万余条,识别精准度超70%,推动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40%,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示范案例并在4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移动源污染治理同样体现智能化特征。通过搭建远程在线监测平台,北京市实现对重型柴油车排放的实时监控,成为国内首个规模化应用该技术的城市。在水生态领域,创新采用的"鱼脸识别"系统结合5G与AI技术,可实时监测水下生物种群动态,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前沿研究助力未来环境治理
面对2035年建成美丽北京的新目标,北京市正着力推进科研体系改革。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重点开展大气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测等基础研究,同时攻关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碳足迹管理等关键技术。在超大城市治理方面,将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构建机动车排放立体监测网络等创新体系。
业内专家表示,从源解析技术突破到智能监测网络建设,科技创新始终贯穿北京大气治理全过程。随着新一轮科研攻关的推进,科技力量将继续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关键支撑,其经验模式对全国城市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来源:劳动午报
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