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关注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在煤矸石综合利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黑色资源"绿色转型,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27%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65%以上,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固废治理的新路径。
据悉,榆林市年产生煤矸石超过6000万吨,过去长期面临堆存和利用难题。2024年该市将固废综合利用纳入"五大攻坚战",系统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工作。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榆林已建成投产多个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形成技术多元、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在技术创新方面,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的陕西省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基地颇具代表性。该基地采用"相分离可控分选耦合生物解矸快速成土"技术,将煤矸石转化为生态功能土、再生骨料及低热值煤等产品。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花介绍,通过特定菌种筛选和工艺优化,成功实现煤矸石中重金属的绿色脱除,目前已建成万吨级生态功能土生产线,为工业化量产奠定基础。

陕煤小保当矿业公司的实践则展示了煤矸石井下充填的技术创新。该公司副总经理宁永威表示,智能化煤矸石浆体充填系统由破碎筛分、混合搅拌、泵送运输等子系统组成,日处理量高达6000吨,年处理煤矸石约200万吨。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地面矸石堆积问题,还有效减轻了采煤导致的地表沉降,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新方案。
煤矸石建材化利用是另一重要方向。陕西汇荣禾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旋转移动式隧道窑设备和免烧碱压缩成型技术,每年可生产约5亿块环保砖,消耗煤矸石300万吨。该公司创新运输方式,直接从产废企业煤矸石仓建设专用输送线,实现点对点清洁处置,大幅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这一项目现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庞大的固废处置再利用工程。
榆林市的实践表明,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的多轮驱动。工业节能与环保展了解到,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该市形成了煤矸石生态修复材料制备、井下充填、建材生产等多元化利用路径。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固废处置难题,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未来,榆林市将继续深化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重点突破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一系列探索不仅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也为全国固废综合治理贡献了宝贵经验,展现出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来源:中国环境网
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